An automated robot leading a business meeting

時代趨勢

擁抱自動化:機器人不壞

科技記者詹姆斯.戴(James Day )寫道:「讓機器接下重擔可能是人類新黎明的開始」

 

普遍共識似乎是機器人是要來……搶我們的飯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註 1)有份重要報告分析了自動化對工作環境的影響,報告指出百分之 14 的人類工作很有可能遭到機器取代。

這份針對 32 國的研究認為,上述遭取代的工作將有百分之 10 是發生在美國,百分之 32 的職位將會發生改變,進而需要大量員工再培訓。

然而,在大家開始預言大規模失業和現今工作環境終結的末日情節之前,這不一定全是壞消息。科技創造出的工作通常比其破壞的多,自動化假如能適度管理,也能解放員工。我們將在此檢視趨勢與其影響。

我們所謂的工作空間自動化是什麼?

簡單來說,是指由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和機器人執行人類以往的工作。

現今的例子包含機場的自助報到櫃台和電子護照通關,或是汽車工廠生產線,例如 Nissan 位在英國桑德蘭(Sunderland)的高效率廠房(註 2),人類和機器人已經一起工作了數年。

分析師認為,我們正在走向更為遠大的革新,而其中有 IBM 的華生(Watson)所展現的深度思考,以及機器之間的協作,例如 Rethink Robotics 的 Baxter,這些都能讓製造效率最大化,並降低生產線成本。

自動化未來有什麼影響?

以英國為例,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註 3)的一份報告顯示,國內生產力目前是 18 世紀以來最低,機器人專家因此呼籲投資自動化以便提升效率。

擴展自動化的影響意味著,製造業和醫療業等產業也許能提升工作速度和延長時間。想像一下,傍晚 5 點時讓人類員工下班回家,再換成機器 24 小時運作,讓生產線產能加倍或是減少醫院候診時間,空出必要病床。

自動化的另一項誘因是其鞏固經濟的潛能,自動化可讓先前出走的製造業回流 – 這點許多公司已經在進行了,Adidas(註 4)就是一例。

說到歡迎機器人入侵(註 5)的國家,南韓、德國、新加坡肯定名列前茅。中國和英國則還沒追上(註 6),雖然中國低價勞力充足,但是趨勢正在改變。

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簡稱 IFR)的資料指出,目前全球平均為每 10,000 名人類員工對比 74 個機器人。相較之下,南韓是 631 個機器人,英國為 71 個。

然而,自主性智慧(autonomous intelligence)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這個詞指的是機器自主行動,例如自動交通工具。就像飛機上的自動駕駛,在卡車內安裝類似儀器再交出控制權,就能整晚開夜車並更快將物品送達(註 7)。

顯示人類和機器人比例的圓餅圖

自動化並不會完全消除對人類員工的需求

 

自動化是好是壞?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指出,近半數由人類執行的工作可透過現今科技自動化,但關鍵在於其中僅百分之五能完全自動化(註 8)。

重點是和機器合作而不是抗拒它們,是要領先全球,而這正是我們過去已經辦到過的事。舉例來說,農業裡的聯合收割機,或是減輕計算壓力的軟體和試算表。

麥肯錫的分析師認為,新科技將需要新工作來駕馭它。中國科技公司華為與藝術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Art and Ideas)和未來學機構 Kjaer Global 合作的 New Renaissance Hotspots 報告預測,2030 年時,自動化可在全歐洲創造 147 萬個新工作(註 9)。

自動化如何解放員工?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的 Bot.Me 調查(註 10)指出,百分之 70 左右的企業領袖相信 AI 有潛能讓人類專心投入更有意義的工作,進而增加休閒時間。

資誠的《全球未來人力調查報告》(Workforce of the Future,註 11)也指出,有些樂觀人士認為 AI 能創造出讓我們能力增幅的世界,因為機器可幫我們處理、分析和評量資料,讓我們多出時間來深入思考、發揮創意並制定決策。

換個層面來說,用機器幫助人力也意味著能少搬點重物、少受點傷,隨之而來的醫療費和休養時間也減少了。像是鋪磚機器人 SAM(註 12)這樣的機器人或許還能靠著快上六倍的鋪磚速度,舒緩居住危機 – 但是一樣需要建築工人裝載磚塊。

也為機器想一想吧。這不是在開玩笑。華為報告所預測的新工作中,有提倡確保機器人公平待遇的權利保護人士。

什麼技能會在未來派上用場?

假如要抵銷百分之 14 因為自動化而消失的工作,大規模重新調職應該是最大的挑戰,不是大規模失業。這可能會帶來令人振奮的轉職新機會,或是在職涯上更進一步,一切要視您的狀況而定。

準備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也需要想清楚工作內容,這可能意味著他們一生必須經過數次再培訓。麥肯錫有份針對工作數位未來的報告(註 13)指出,持續學習將是關鍵。

聽起來有點模糊,但麥肯錫表示:「用以應付資訊的技能」將有助您更快適應新職位。如果我們未來要和機器一起工作,尤其是負責開發和維護機器的工程師,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簡稱 STEM)科目也相當重要。

創意技能、良好溝通能力、情緒智商的需求預計也將出現。「最成功的資料科學家是能說故事的人,還有能以創意從新角度看到這個故事的人。自動化做法不會取代那種創意。」資誠愛爾蘭分析主任馬丁.達飛( Martin Duffy)如此表示。

Kjaer Global 的安.麗絲.夏傑(Anne Lise Kjaer)也補充道:「世界正在改變:社會的複雜和商務成長正在改變工作和技能的未來。」「不斷演化的科技,尤其是機器人和 AI,正在推動較傳統工作的自動化,改寫教育和技能的規則。

「因此,個人和組織都必須轉為成長心態,培育創意、靈活應對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不只讓我們更有韌性,還能隨著世界改變而過得更好。」

 


詹姆斯.戴是來自英國的科技記者

資料來源:

(註 1)https://read.oecd-ilibrary.org/employment/automation-skills-use-and-training_2e2f4eea-en#page1

(註 2)https://www.cnet.com/uk/pictures/nissan-uk-plant-robots-humans-pictures/

(註 3)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productivity-at-weakest-level-since-18th-century-w08hsm6v6

(註 4)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usiness/21714394-making-trainers-robots-and-3d-printers-adidass-high-tech-factory-brings-production-back

(註 5)http://www.cityam.com/284497/these-countries-most-prepared-rise-robots-and-approaching

(註 6)https://www.electronicsweekly.com/news/business/uk-lags-world-robots-2018-02/

(註 7)https://www.wired.com/story/what-does-teslas-truck-mean-for-truckers/

(註 8)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organizations-and-work/the-digital-future-of-work-what-will-automation-change

(註 9)http://www.bqlive.co.uk/creative-media/2018/04/25/news/uks-creative-and-tech-cities-of-tomorrow-revealed-31959/

(註 10)https://www.pwc.com/us/en/press-releases/2017/report-on-global-impact-and-adoption-of-ai.html

(註 11)https://www.pwc.com/gx/en/services/people-organisation/workforce-of-the-future/workforce-of-the-future-the-competing-forces-shaping-2030-pwc.pdf

(註 12)https://www.digitaltrends.com/cool-tech/sam-bricklaying-robot-6x-faster-than-you-can/

(註 13)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organizations-and-work/the-digital-future-of-work-what-skills-will-be-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