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錫罐由線串聯成對講機會議系統

工作效率

週二早上 10 點為何是舉行電話會議的理想時間

科技明明已經成熟,但許多電話會議卻莫名事倍功半。Matthew Jenkin 教您如何順利舉行電話會議

 

隨著越來越多公司接受遠端辦公模式,縱然使用者對電話會議的看法兩極,電話會議仍很可能繼續在員工的生活中立於重要地位。電話會議或許是和遠端團隊溝通的好辦法,但也可能成為生產力最嚴重的威脅之一。

大家講話時會蓋過彼此,連線又斷斷續續,也容易讓人分心。事實上,Intercall 的一份調查(註 1)發現,多數員工(65%)會在電話會議時處理其他工作。通話時,有超過半數的人在吃東西,將近一半的人在洗手間裡通話,五分之一的人在購物,十一分之一的人在運動,而百分之六的人則在接聽別通電話。

有鑑於 53% 的專業人士每週某些時候會採取遠端辦公模式(註 2),以下會介紹掌握電話會議藝術的七大方法。

日期和時間無比重要

大家的行事曆總是排得滿滿,要挪出電話會議的時間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如果團隊是在不同國家遠端辦公,橫跨各個時區,那就更是困難。然而研究顯示,如果想要有效善用虛擬會議,時機點正是關鍵所在。

早上是工作效率最好的時候。行為科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註 3)表示,人們的工作效率在早上 9 點到 11 點間最高。在工作日裡舉行會議的時間拖得越晚,決策力和判斷力就越差(註 4)。

資料也顯示出,就連舉行電話會議的日期也會左右會議成效。週二看來是最佳選擇(註 5),因為週二在整週內裡算是較早的日子,還有時間對所做的決定採取立即行動。再加上週末剛剛結束,團隊比較有精神,不如一週接近尾聲時那麼疲憊。

訂定議程

雖然這好像是相當然爾的事,不過如果希望電話會議的與會者能保持專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確實事先定好議程,而且一定要在一開始邀請參加會議時就一同將議程發送出去。在 Flow Digital 擔任業務開發經理的 Chris Ogle 會定期舉行電話會議,討論網站策略。他表示:「細節越多越好,要清楚說明需要討論的事項、開會原因以及需要發表意見的人,這樣就能確實減少開會時神遊的可能。」

科技招募公司 Anderson Frank 的內容暨搜尋行銷長 Andrew Dipper(註 6)也同意這點。他補充道,與會成員應該預先知道加入電話會議的方式、會議的討論事項,以及自己所應提出的意見。如果有人負責記錄電話會議,則需寫下與會者是誰,以及大家在會議途中和會議結束之後應該做的事情。臨時會議通常會亂七八糟,因為沒人有時間提早準備,因此很難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認識彼此

電話會議的與會者可能四散在地球各個角落,在會議之前和通話時彼此熟悉一下,有助於減少尷尬感。有篇部落格文章(註 7)討論到管理遠端辦公記者團隊的經驗,記者 Butch Ward 表示,自己只要有時間,一定會想辦法當面去找自己的團隊,即使需要長途跋涉也在所不惜。

當然了,如果上述方法不可行,至少在通話時要努力多認識一下與會成員。Ward 表示,請每個人在會議開始時報到一聲,有助於想像對方坐在虛擬會議桌旁,讓他有機會記下參與會議的人,確保每個人都能發聲。

法拉利綠訊顧問公司(Ferrazzi Greenlight)的執行長 Keith Ferrazzi(註 8)建議,主辦人在每次電話會議開始時,應先撥出五分鐘時間,「讓每個人輪流聊聊自己的近況,不論是關於私生活還是工作都可以。」這是很好的破冰方式。

別嘻皮笑臉

插科打諢還是等到下班喝杯小酒時再來吧。其實甚至建議連笑都不要笑。GQ 雜誌的文章編輯 Ross McCammon(註 9)表示,自己電話會議時的態度遠比面對面開會時嚴肅。因為視覺上無法看到情緒細節和肢體語言,幽默感常會在電話會議時引起反效果。

Crown World Mobility 的全球課程經理 Alyssa Bantle 專門教員工如何在工作時跨越國際團隊裡的文化差異。她認為在電話會議中展現幽默,是可以是拉近成員,但必須小心。諷刺、文字遊戲、取笑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很有趣,但也可能會難以理解,甚至可能冒犯他人。

辦公室內的會議用電話

電話會議或許是和遠端團隊溝通的好辦法,但也可能成為生產力最嚴重的威脅之一

 

少即是多

電話會議要簡短明確。馬拉松式的會議會浪費每個人的時間,對誰都沒有好處。生產力專家 Laura Stack(註 10)如此表示。

所有會議的最佳長度都是 45 分鐘。對此她進一步補充,如果需要更多時間開會,就拆成多段 45 分鐘的會議時間,中間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Ogle 對此表示同意,也提出警告,變數太多可能會搞砸電話會議:「我所謂的變數是指參加電話會議的裝置數量、人數,而且電話會議只能用來處理不得不用電話會議進行的事項。就算能找到 12、20、50 個人參加電話會議,也不代表就該這樣做。」

需要做出重大決策時,最好限制電話會議的參加人數。舉行較大的團體會議時,別忘了艾許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註 11),如果要找團隊中資歷較淺的成員,更需要注意。由所羅門.艾許(Solomon Asch)在 1950 年代進行的從眾實驗顯示:「人數越多時從眾行為會增加,但一旦團體人數超過四或五人時,變化則不大。」

「團體內其他成員社會地位較高時,從眾行為會增加。每當人們認為團體內的其他人比自己更有權力、更具影響力,或是知識更為豐富時,就更有可能跟從團體。」

瞭解文化差異

文化衝擊、不同口音、英文程度不同,都可能為全球電話會議帶來重重阻礙。Bantle 表示,表面上顯而易見的複雜事態,都是因為大家同時說話而誤解彼此所造成。但有深層的原因導致了誤解產生,即是彼此傾聽、互動、溝通時的文化差異。如果無法理解或應對這些差異,電話會議就會變得相當困難。

Bantle 舉了一個例子,某個英國團隊需要和日本的同事溝通,日本員工會發現難以跟上語速飛快的英國同事,英國團隊則覺得自己必須對電話會議做出貢獻,而倍感壓力。日本的文化制約讓日本員工有禮貌地等待輪到自己說話的時機,但開口發表的機會完全沒出現,導致日本團隊顯得無話可說。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她建議主辦者採取下列步驟:首先,為了克服語言障礙,請大家輪流發言,避免打斷別人。舉例來說,負責主持會議的人可以訂下輪流發表的規則,然後再闡明並確認方才會議中的發言。一定要問清楚自己有沒有聽錯,並鼓勵他人重新說明複雜的想法和說法。最後再詢問電話裡的所有人是否瞭解剛才說過的話。如果有人不瞭解,就設法解決。要給予說話者明確的肯定,讓對方確知自己的意思已成功傳達,不需再次說明。

接納視訊

在人們的私生活中,視訊日漸成為廣受歡迎的溝通方式,社交媒體更是助長了這點。但是許多公司仍不願全面接納視訊並運用在會議電話上。不過 Wainhouse Research 最近的研究(註 12)指出,開會時使用視訊和網路攝影機的員工中,有 74% 的人喜歡能看到同事對自己想法的反應,將近 70% 的人認為視訊增進了與會者之間的連結。

富比士洞見(Forbes Insights,註 13)在 2017 年針對 333 位行政主管進行研究,確實發現 62% 的受訪者認同視訊會議的溝通品質大幅超越音訊會議,這個數字在高成長的公司內更是提升到 73%。此外有 50% 的受訪者認為視訊會議也能增進理解。

然而 Ogle 認為不應完全捨棄音訊會議:「情況允許的話,就盡量使用視訊攝影機會議搭配電話通話。眼神接觸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如果寄望每個人的網路都連線順暢,會議品質大概不會太好。電話線路比較可靠,所以要同時運用這兩種工具的強項。」

 


Matthew Jenkin 是美國記者,先前曾任 Guardian Careers 編輯,該網站是《衛報》(The Guardian)以求職者與轉職者為主要對象的社群網站

資料來源:

(註 1)https://hbr.org/2014/08/what-people-are-really-doing-when-theyre-on-a-conference-call

(註 2)https://www.iwgplc.com/WorkspaceRevolution/Trends

(註 3)https://www.reddit.com/r/IAmA/comments/2lmp1k/im_dan_ariely_duke_professor_of_behavioral/

(註 4)https://tigerprints.clemson.edu/cgi/viewcontent.cgi?referer=https://www.google.ie/&httpsredir=1&article=1154&context=all_dissertations

(註 5)https://www.inc.com/news/articles/2010/06/best-time-for-meetings.html

(註 6)http://www.andersonfrank.com/

(註 7)https://www.poynter.org/news/managing-telephone-10-ideas-better-conference-call

(註 8)https://hbr.org/2012/05/the-right-way-to-run-a-virtual/

(註 9)https://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43382

(註 10)https://theproductivitypro.com/blog/2013/05/the-sweet-spot-how-and-when-to-schedule-productive-meetings/

(註 11)https://www.gwern.net/docs/psychology/1952-asch.pdf

(註 12)https://hbr.org/2015/01/4-ways-to-make-conference-calls-less-terrible

(註 13)https://www.forbes.com/forbes-insights/our-work/the-connected-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