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頭部剪影

工作效率

談話的好處

隨著遠端辦公興盛,我們如何透過傳統對話方式和他人有效溝通?Alison Coleman 為您揭露

 

數位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減少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心理學家蘇珊平克(Susan Pinker)在著作《村莊效應》(The Village Effect)中表示:「人類在很短的演化時間裡,從擅長解讀彼此手勢和意圖的群居靈長類變成獨居動物,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螢幕上。」

最明顯的莫過於現代工作空間了,員工,尤其是人數不斷成長的遠端工作者和行動工作者,越來越依賴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來和同事互動。英國癌症研究組織(Cancer Research UK)的研究(註 1)發現,千禧世代(2030 年時將佔工作人口的 75%,註 2)正捨棄面對面對話,改為線上聊天,這項趨勢看來將會持續下去。

以面示人

雖然數位連線的快速似乎勝過了實際互動費時的過程,但也不能因此低估職場面對面對話的重要。研究顯示,放棄與他人的正常談話,不論對方是同事還是身旁的人,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不只會損及我們的健康和幸福,還會降低生產力。

和他人面對面相處可提升生活品質,這點是無法從線上與他人互動複製得來的(註 3)。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所做的一份研究(註 4)有更讓人憂心的發現:若缺乏面對面社交接觸會使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加倍。

惠普(Hewlett Packard)所做的一份研究(註 5)也顯示,和同事對話的時間可讓表現提升 20%;另一份研究則發現,職場上有好朋友的人有 72% 對工作比較滿意。

適時發聲

社交連結應該成為像食物和睡眠一樣的基本人道需求,因為缺乏社交可能會對心情、想法、表現造成負面影響。但如果您是遠端工作,誰會注意到呢?

行為專家 Richard Daniel Curtis 表示:「忽略日常社交行為是遠端辦公負面影響的初期警訊,例如忘記祝同事生日快樂,或是找藉口不參加私人聚會。之後可能會發現,這些人的經理也不清楚員工是在執行專案,還是工作偏離軌道。」

組織必須瞭解面對面溝通的益處,鼓勵同事之間更常對話。然而,現在遠端工作者這麼多,要如何讓透過肢體語言和表情傳達不同想法、感受的對話順利進行呢?

這種情況下,傳統電話比數位溝通管道佔了上風,因為電話能為對話加入語調的元素。聲調能為字詞增添層次和情緒,提供線索讓人瞭解討論內容可能給對方什麼感覺。簡訊和電子郵件只是寫下的字詞,任憑接受者解讀,少了聲調或肢體語言的效果。

有了 Skype 跟 Google Hangouts 這類視覺溝通管道,包含眼神接觸和手勢在內的肢體語言在對話中更有分量,提供僅次於面對面討論的選擇。

對話框浮在兩杯茶上方

專家指出,和同事對話的時間可讓工作表現提升 20%

 

進行視訊會議

互動順利和不甚順遂的差異,取決於能否實際看到對方的臉。瑪迪.羅甘尼查德(Mahdi Roghanizad)和凡妮莎.K.博恩斯(Vanessa K Bohns)所做的研究(註 6)顯示,面對面提出要求比透過電子郵件有效 34 倍。好消息是「面對面」在現今世代可以輕鬆透過 Skype 或其他視訊會議工具辦到。比起電子郵件甚至是講電話,視訊能讓人看見對方的肢體語言,視覺上提供有助融入對話情境的寶貴線索。

企業心理學公司 Pearn Kandola 領導能力開發長史都華.杜夫(Stuart Duff)指出,進行視訊會議是由領導者負責定調。該公司所做的研究顯示,眾人眼中最成功的領導者會固定透過視訊會議和團隊溝通,將「社交時間」帶入會議。

杜夫表示:「這種辦法能讓團隊更新近況,開始討論公務前享受一下彼此的陪伴。效率最低的領導者則過份依賴電子郵件或是電話會議,因為他們認為很難固定使用視訊會議。挑戰其實在於領導者的看法和心態。」

閒聊一下

人們對話的類型也相當重要。雖然員工以往對辦公室裡閒聊一下有所顧忌,組織心理學家加瑞.庫珀爵士教授(Cary Cooper)認為,這麼做對建構團隊和工作表現非常重要。

教授表示:「我們都需要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閒聊的內容可以是足球、之前看的電影、孩子、家庭問題,什麼事都行。閒聊的重點是建立關係,越是這麼做就越能瞭解對方,也越能鞏固關係,提高生產力。」

支持此說法的研究顯示,無法閒話家常時,人們生產力比較低也比較難執行工作(註 7)。

打破文化隔閡

面對面互動式微的另一個因素,可能是因為許多團隊的勞動力組成來自多元文化,結果讓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選擇以電子郵件溝通,取代可能有些尷尬的面對面對話。但是大家都知道電子郵件和其內容很常遭到誤解。

訊息裡的語調或輕重緩急非常容易讓人誤判。即使是打招呼這種形式上的事,不管您是向對方說「你好」、「嗨」,還是一語不發,都可能因為受眾而產生不同解讀,再加上可能出現的語言隔閡或文化差異,訊息就可能更不清楚。

WiseAmigo 職場心理學家暨創辦人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表示:「某些文化會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開始與人接觸或建立信任,因此必須花時間想辦法瞭解這點。不瞭解的話就盡量收集資訊,藉此修改溝通和影響他人的方式。我們可以藉由經常練習來鍛鍊溝通能力,更瞭解與他人互動和建立關係的方法。」

 


艾莉森.蔻曼除了固定為英國的《Guardian Small Business Network》撰文,亦是《Director》雜誌特約作者;該出版品主要對象為英國董事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rectors)成員

資料來源:

(註 1)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health/millennials-social-media-cancer-research-uk-study-a8182211.html

(註 2)https://www.wired.com/insights/2013/08/the-rise-of-the-millennial-workforce/

(註 3)http://psycnet.apa.org/record/2003-99636-019

(註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athletes-way/201510/face-face-social-contact-reduces-risk-depression

(註 5)http://www.hpl.hp.com/techreports/94/HPL-94-23.pdf

(註 6)https://hbr.org/2017/04/a-face-to-face-request-is-34-times-more-successful-than-an-email

(註 7)https://blog.trello.com/surprising-cognitive-benefits-of-small-talk-a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