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overhead view of school books, pens and hands

工作效率

學無止盡:如何解放大腦的超能力

現代人很容易分心,這表示記憶技巧已退居次要。馬修.珍肯(Matthew Jenkin)檢視人們重新改變學習模式的辦法,提升生產力

 

2006 年春季時,喬許.佛爾(Joshua Foer)受封為美國記憶冠軍,並在一分 40 秒內記下洗好的 52 張撲克牌順序,創下「速記撲克牌」活動的新紀錄。然而,這項頭腦運動的驚人成就可不是因為他是天才。這是花了一年訓練某項記憶技巧的成果,技巧稱為位置記憶法(loci)或「記憶宮殿」法。

這項記憶術的著名使用者有古希臘人和羅馬人,他們藉此記下又長又複雜的演說,將視覺結合使用空間記憶 – 也就是一個人環境的熟悉資訊。這項技巧不只適用記憶能手,它能幫助任何人增強記憶。2017 年的一份研究(註 1)發現,在短短受訓六週後,一般人也能完成類似的記憶成就。

學習的重要

學習在工作空間裡的應用顯而易見,從一字不漏完美呈現簡報到培養新技能都是。那麼我們為什麼沒在使用這項技巧幫助學習,或是其他的有效方法呢?我們為何要尋找學習的新方法,以便在工作上更有生產力?

專家指出,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學習方法從根本上就有瑕疵。舉例來說,受到學校老師歡迎的「學習型態」理論(註 2,即認為有些人是靠視覺學習,有的人則靠聽覺)近來就受到科學家反駁,他們不相信有證據支持「替個人設計課程有助學習」這種說法。

湯馬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博士認為,正規教育也難以讓學生做好準備面對現代世界的需求。這位企業心理學家的解釋是,知識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人身上的傳統線性辦法,早已無法抓住善用數位工具的現代學習者,這些人的專注廣度較短(註 3)。

他表示:「我們必須改成偏向體驗形式的學習方式。看看其他計畫的成功就會知道,例如 TED 其實就融合了教育和娛樂,那些演講可行是因為演講時間比較短,也更精準,但是在凸顯重點訊息上投入了很多心血,說故事的同時給聽眾一個他們未來比較有可能記得的體驗。」

學習動物

科技和社會在現代世界裡迅速變化的腳步意味著,現在更需要能應變且願意學習的員工,而不是只會處理科技專業問題的人。舉例來說,Google 等企業就曾表示,招募人才時最看重的就是「學習動物」(註 4)。

幸好,神經可塑性(註 5)– 也就是大腦生理和功能自我重組的能力 – 代表成人可以利用集中注意力、決心和努力來翻轉自己根深蒂固的學習模式。假如現代員工不學習如何趕上別人就會落後,有什麼實際辦法能用來克服學習的制約方式呢?

閱讀書籍的學童

學習不會在離開學校後就停止

 

文化考量

重要的是,首先找出文化在學習方式中扮演的角色。機械式學習或許是東亞國家最流行的學習方式,例如中國和南韓,另外有證據顯示這不只是孩童在國際測驗中拿下高分的唯一因素。

有份教育研究院的研究(Institute of Education,註 6)顯示,即使是在別處受教育,東亞國家移民的孩子在平均以下的學校系統中得分也一樣高。

此研究作者約翰.傑瑞姆博士(John Jerrim)表示:「東亞家長灌輸孩子的態度和觀念,是這些孩子高水準學業表現的重要功臣。」

那麼,隨著跨文化辦公室越來越常見,和學習方式可能大不相同的各國同事一起工作又會有什麼影響呢?研究顯示,擁有較多元的團隊可帶來商業利益。

麥肯錫(McKinsey)在 2015 年有份針對 366 間公開發行公司的報告(註 7)發現,管理階層的族群和種族多元程度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公司,獲得財務收益的機率比排名中間的公司多百分之 35。

跟不同於自己的人當同事或許還能挑戰自己的大腦,克服陳舊思考方式並提升表現。曾執行模擬審查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日前刊登了一份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族群多元的團隊比較能聚焦於事實之上(註 8)。

刊登於《Economic Geography》的另一份研究也指出,多元文化領導團隊經營的企業比較創新,比同質領導團隊企業較有可能開發出新產品(註 9)。

查莫洛–普雷謬齊克博士認為,在今日的全球勞動市場中,學習理解來自不同文化和國家同事的行為是炙手可熱的一項才能。其表示:「這項才能主要的好處是更能和比較多人互動。」「派人出國處理外交或業務開發性質的工作時,人選不只要語言通,還要能理解外國人重視的事物。

「那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模式,在構成搶手認知力菁英的知識工作者中非常炙手可熱,這些工作者其實不只有機會在不同地方生活,他們也希望這麼做。」

靠想像力出發

當然,不瞭解記憶就很難談學習這件事。位置記憶法只是一般人訓練大腦的諸多辦法之一,這個辦法可以提升專注力,最終能在工作上更有生產力。倫敦大學學院(UCL)實驗心理學的認知與決策科學教授 Bradley Love 指出,忽略資訊的研究會大幅影響記憶。

這個方法乍聽之下有些違反直覺,尤其是習慣考試或報告前一天晚上埋頭苦讀的人。樂夫(Love)教授認為,雖然臨時苦讀有助在短期內記下資訊,卻不太可能讓人駕馭知識,數個月或數年後還想得起來。

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註 10)。舉例來說,如果您要準備報告,就試著營造出報告當天的環境。樂夫教授解釋道:「聽起來很奇怪,但假如我得去某個會議發表重要演講,即使我不會真的到現場練習,也會找個類似的房間然後講一遍,我會走到講台上,想像一下演講內容和演講開頭。這種練習比較真實,我也比較能記得住該說的話,因為我就處在演講的情境裡。」

分心時間

樂夫教授還補充,分心是現代學習者的重大阻礙,許多人都低估了分心賠上生產力的代價。他表示:「讓人分心的小事看起來沒什麼,但假如每次分心 10 分鐘或 30 秒,加起來後一天就失去了百分之 25。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同時處理很多事,但其實沒人辦得到。人們認為感覺不錯的事物不一定對表現有幫助。因此要注意真的適合自己的方式。」

在《哈佛商業評論》刊出的一篇文章中(註 11),專家推薦有助提升專注力的三步驟。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精神病學助理教授保羅.哈默納斯(Paul Hammerness)和好教練公司(Wellcoaches Corporation)執行長瑪格麗特・摩爾(Margaret Moore)表示,這項技巧有助分心時踩煞車。技巧的第一步是要瞭解自己的選項,然後深呼吸並思考這些選項,最後仔細選擇該做的決定。

睡眠(註 12)和正念(註 13)靜觀也顯示有助提升專注和記憶,加強學習。然而,不論您選擇什麼辦法,目的是成功的關鍵。所以要追求自己所好,查莫洛–普雷謬齊克博士補充道:「這是因為人在自身價值和興趣符合作業內容、職務和工作時,才學得最多。或許這兩件事聽起來直接了當,非常明顯,但這正是人們無法學到更多事情的主要原因 – 大家不知道自己在行的事,而且是在錯的領域內工作。」


 

Matthew Jenkin 是英國自由記者,先前曾任 Guardian Careers 編輯,該網站是《衛報》(The Guardian)以求職者與轉職者為主要對象的社群網站

資料來源:

(註 1)http://dx.doi.org/10.1016/j.neuron.2017.02.003

(註 2)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7/mar/12/no-evidence-to-back-idea-of-learning-styles

(註 3)http://time.com/3858309/attention-spans-goldfish/

(註 4)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this-one-trait-will-help-you-get-hired-by-google-2016-7?IR=T

(註 5)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debbie-hampton/the-10-fundamentals-of-re_b_9625926.html

(註 6)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4/oct/09/east-asian-school-success-culture-curriculum-teaching

(註 7)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organization/our-insights/why-diversity-matters

(註 8)https://hbr.org/2016/11/why-diverse-teams-are-smarter

(註 9)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111/ecge.12016

(註 10)http://gocognitive.net/interviews/effect-context-memory

(註 11)https://hbr.org/2012/01/train-your-brain-to-focus

(註 12)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6/aug/23/sleep-resets-brain-connections-crucial-for-memory-and-learning-study-reveals

(註 13)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2671-014-0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