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效率

反思生產力的難題

1987 年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 Robert Solow 指出:「電腦時代裡,到處充斥的都是生產力統計。」他的論點在 30 年後仍然成立,而且在過去 20 年來尤為明顯。

根據 OECD 統計,1990 年至 1995 年間,美國的勞動生產力年平均成長率為 1.24%;而 2010 年至 2015 年間,則降至 0.31%。同一時期,日本的平均成長率從 2.27% 降至 0.93%。即使表現最好的澳大利亞也只增加 0.06%。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生產力下降反映出現今全世界技術的停滯。即時通訊和電玩遊戲等近期發展,並未展現如電力或噴射引擎的效益——至少在廣泛的生產力提升方面並不顯著。

然而,新興技術預計會讓生產力提升。根據 Accenture 統計,從無人駕駛汽車到客戶服務聊天室,人工智慧預計將在 2035 年使 12 個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年成長率成長一倍。徹底改造工作場所,讓人更能夠充分利用時間之後,這項技術預估能夠使生產力提高 40%。儘管如此,這些效率並不會自動實現。

根據史丹佛大學經濟史學家 Paul A. David 的觀點,嶄新的創新幾乎總是先導致生產力下降。當電動馬達取代工廠的蒸汽發動機時,整個系統和程序面臨瓦解,必須從頭重整。因此造成生產力下降,不過這種情況並未持續很久。新技術的生產力似乎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提高。

組織生產力和個人生產力

組織層面的生產力不同於團隊成員的個人產出總和。從基本的管理角度來說,一位員工可以工作績效優異,而達到相當高的工作效率。不過,這一位員工的生產力在組織層面上可能顯得微不足道或負面:雖然績效優異,但是並未達成遠大目標。

組織的自我意識相當重要。運用組織和個人生產力的公司可以達到更好的整體效果,並獲得優於競爭對手的優勢。三個簡單的策略有助於領導者成功向前邁進。

首先,鼓勵員工互相合作,並針對工作進行溝通。個人在自己的職務上表現或許不錯,但是,如果團隊成員或整個團隊並未朝相同的方向努力,結果反而是整體效率不彰。打破各自為政的情況,有助於避免這種問題,因此可定期安排管理團隊召集團隊成員,聽取報告。

其次,投入資源讓員工達到最高績效。有些人在獨立作業時的績效較佳,另外有些人則在團隊環境中表現出色。有時候,您會想要將任務交給最有能力獨立作業的人。其他時候,則必須達成組織生產力的目標。對於後類情況,請仔細考慮將任務分配給最能夠達到所需生產力的人。

最後,若不能與領導階層聯繫,團隊會很難明白目前努力的整體願景。因此,公司領導階層必須與所有階層的員工聯繫,讓團隊成員意識到自身任務以外的層面。

過去三十年來,生產力停滯不前已成為全球業界的重大挑戰。未來三十年也將呈現快速的創新和破壞:從無人機配送系統到都市之間的超快速運輸,勞工可以預期會有極大的變化。隨著這些變化穩定成形,從廣泛層面上瞭解生產力,可確保貴公司蓬勃發展。